首页 > 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站手机版 > 新论集萃

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时间:2023-12-18 [字号: 超大 ]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公众号

郭建宁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4)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背景下,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对于我们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课题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根本、根脉。文化自信体现了一个民族对其文化精神的主体意识、自主立场和传承发展。文化自信事关国家的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两个阶段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明体达用,体用贯通”[1],既有理论阐释,也有实践部署,充分体现了文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历史根脉、思想引领、精神支撑不可替代的极端重要性。

  二、以“第二个结合”推进又一次思想解放的鲜明标识

  以“思想解放”界定“第二个结合”意义非凡,发人深省。“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主体内容和基本方法,具有本源性和统摄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第二个结合”推进又一次思想解放为显著特征和鲜明标识,对一系列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给予明确回答,推进了重大理论创新,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

  一是如何看文化,强调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如何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的突出优势和最大软实力,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里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315这就把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空前未有的高度,为推动“第二个结合”又一次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三是如何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连通。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第二个结合”对于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具有重要的思想解放意义。如何认识传统与当代、中国与世界即“古今中西”,是100多年来关于文化选择颇有争议的基本问题。习近平深刻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3]这就表明必须以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为根本路径,在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思想历程中摆脱文化虚无主义、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破解古今中西之争、铸造中华文明新辉煌。

  三、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根本要求

  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核和底色,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3]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关键是坚守好“魂脉”和“根脉”。“魂脉”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根脉”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并且互相成就。“魂脉”和“根脉”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东西,而是统一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中的,其结果是一个,即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之魂,也体现中华文化之根,是“魂脉”和“根脉”融为一体。魂没有根就不能落地生根,根没有魂就不能枝繁叶茂。“第二个结合”的本质是“魂脉”和“根脉”的结合和融通,坚守好“魂脉”和“根脉”,就是“第二个结合”最重要的意义之所在。

  巩固文化主体性说到底是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们之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所以强调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从根本上看都是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个内在要求密切相关的。从“思想上的奴隶”“理论上的搬运工”到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充分体现“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树高千尺也有根,江流万里总有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它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形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五、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全球视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主张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格局和视野。我们要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包容的精神、平和的心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采众长,美美与共。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同则不继,和实生物。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文明图景。承认和尊重世界文化的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对话,应当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价值理念。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Lg7BgCnBi5gjqKocFgURg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8.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Baidu
map